2025“城市建筑学”学术研讨会暨《集约·低碳·再生: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新书发布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2025-04-03

城市建筑学作为建筑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中的重要领域,是经典建筑学边疆拓展的突出表现之一。当代城市空间营造正呈现日益突出的复合化、立体化和系统化趋势。在中国城市建设步入增量存量并存,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时期,城市建筑学的研究对城市空间以“增效、提质、降碳”为内涵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5年3月19-20日2025“城市建筑学”学术研讨会暨《集约·低碳·再生: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新书发布会在南京成功举办。论坛由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出版社、《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协办,汇聚了众多院士大师、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城市建筑学在科学研究、设计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未来发展,150多名专业人士现场参会。


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彤主持。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左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当前建筑学应区分“地产行业困境”与“建筑学科困境”的本质差异,正视传统优势学科在技术革新下的转型迫切性,呼吁学界与业界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重构学科发展逻辑,通过聚焦学科本体价值,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动态耦合关系。


论坛同期举办了《集约·低碳·再生: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新书发布活动。


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白云飞介绍新书出版情况,该书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是韩冬青大师及其团队深耕城市建筑学领域20余年的成果,系统构建了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论方法体系,全书含70万字、900余张图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图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介绍了新书内容:该书以科学认知、策略方法及路径机制为架构,首先以“街区-地块-建筑”层级结构为基础,构建以“网络/区块”为对象、“几何/构型”为视角的形态解析矩阵,建立“形-量-性”一体表述方法;演化机理、演变周期和迭代形式构成了城市建筑形态历时性分析方法。在认知基础上,结构与场所、范式与变形、传承与演化成为一体化设计的基本策略。其次,系统提出了以集约、低碳、再生为导向的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体系;实践场景类型涵盖中微观尺度城市设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城市建筑遗址保护与再利用、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等。第三,系统阐述了专业协同与社会协同的组织构成与模式,提出“空间-主体-政策”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发展方向。


作为新书序言写作人,王建国院士对于韩冬青大师新书发布表示了祝贺。王院士谈到,城市形态学和建筑学的跨学科探索,在今天的实践和教学中是重要的关键领域,它也继承着自工业时代以来建筑师、规划师们对于城市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构想和探索。韩教授曾在1999年编写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丛书》中的《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该书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比较明确提出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方法的著作。经过20年深耕,今天韩老师带来的新书比之前更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建筑学关于城市形态核心内容的研究边界,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加整体和系统的理论实践互动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随后进行了新书揭幕仪式,崔愷院士、缪昌文院士、王建国院士、孟建民院士、庄惟敏院士、段进院士、梅洪元院士、石楠副理事长、白云飞社长、韩冬青大师共同上台见证了新书的发布。


此次研讨会圆满收官,凭借深度学术交流与多元经验分享,有力助推城市建筑学加速发展,为城市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